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师道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着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方仙道,奉太上老君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我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自战国中期起,神仙思想便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流行。西汉中期以后,方仙道由于方术少验,受到社会舆论攻击,仅靠阴阳五行说也显得理论色彩单薄,同时黄老在政治上日益失势萎缩,加之确有可供方仙道依附和发挥的神秘主义内涵,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后汉书·逸民列传·矫慎》记:“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其友人吴苍不满矫慎把黄老全然视为仙道,指出“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至如登山绝迹,神不着其证,人不睹其验。吾欲先生从其可者,于意何如?”矫慎不予理会,“年七十余,竞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这个关于矫慎修仙的传说,明确地指出黄老带有行导引术、长生成仙的色彩。
《后汉书·襄楷列传》记襄楷上桓帝书提到“或言老子人夷而化胡”。人们已经把老子说成是体现自然、支配自然的伟大神力和修炼得道、不断变化的救世主,并作为祖师予以崇拜。
对黄老的祭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盛行的楚地出现了。《后汉书·楚王英》记载,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应诏奉送缣帛赎罪。明帝下诏勉之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袁宏《后汉纪》卷十亦谓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修浮屠祠”。对黄老偶像进行膜拜与祭祀,将黄老与浮屠相提并论,已透出黄老的宗教气味。楚王英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就国,“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其晚年崇信黄老,固属个人信仰,然而与其受地方思想薰染不无关联。楚王英初辖彭城(今徐州)等八城,后明帝特为其益以取虑、昌阳二县,地在淮河南北,正是战国后期楚国都城东迁后着力经营之处。《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陈敬王羡》载陈相魏情和陈王刘宠“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汉桓帝“好神仙事”,对老子礼拜尤勤。《后汉书·襄楷列传》载:“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王涣列传》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祠。”《桓帝纪》也记载桓帝曾于延熹八年(165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倌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第二年又“亲祠黄老于濯龙宫”。从一般的信奉黄老微言,到崇拜祠祀黄老偶像,这已经是近乎宗教了。
早期道教直接继承了汉代道家和黄老崇拜的传统,东汉末年张陵创立的天师道,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资治通鉴·灵帝纪》光和六年载:“巨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后汉书·刘陶传》说:“时巨鹿张角伪托大道,妖惑小民。”从宗教上解释,太平道委託和尊奉的“大道”就是“常治崑仑”的尊神太上老君,即神化的老子。张陵为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本为太学生,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始学道,后于顺帝朝入蜀。据明张正常所撰《汉天师世家》,他在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在鹤鸣山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创立天师道(因其入教需缴纳五斗米,后被蔑称为五斗米道)。由其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可知张陵在汉安帝时学道,当是奉黄老道。《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言五斗米道“大都与黄巾相似”,注引《典略》也说道教主张修“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五斗米道实际上对天师道的蔑称。自古以来,各行各业拜师,都得有见面礼,这是起码的规矩和礼节。孔子收弟子亦收束脩,即十条腊肉,但历史上没有把儒家叫“腊肉教”。整部《道藏》,并没有记载天师道弟子自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的蔑称,均来自非道家的书籍:
《三国志·张鲁传》云:“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这段文字,带有明显的轻蔑、诋毁之意。但是尚未有“五斗米道”的说法。
《三天内解经》云:“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崑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明威之道……立二十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化民百日,万户人来如云。”由此可见,老君授予天师“正一明威之道”。罢黜六天故气,显扬三天正法。所以天师所传者,实为“正一盟威之道”,而非蔑称的“五斗米道”。)
历代道教徒都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太平经》经文是以真人、神人、天师之间问答形式撰写的。而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其略云:黄帝至于襄城之野,适遇牧马童子,遂问“为天下”之道,答以无事,“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于是“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东汉顺帝(126-144年)年间,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背井离乡,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炼,以求长生之道。张道陵本博通五经,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黄老之学、谶纬思想与神仙方术,乃据此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了天师道他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正一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于此经,尔来传世,乃至今日也。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云:正一徧陈三乘。又云:天师自云,我受太上老君教以新出道法。王长虑后世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之仪,四十二卷。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七月,道教首领——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以配合东方太平道策动的黄巾军大起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委张修为别部司马,又委张鲁为督义司马,兵合一处,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吞併其部众。刘焉死,其子刘璋继位,以张鲁不听调遣,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採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藉机在巴、汉地区推行正一道,并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后因其民主化为毛主席称道.
张鲁号称“师君”,为天师道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者称“道民”;入道已久,并信道入精深则任“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祭酒则为一治道民之本师,并要定期聚会参访。
张鲁以《老子道德经》为正一道主要经典,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为此,设立“靖庐”,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又设“祭酒”,主要为病人请祷。对犯法之人,不随便处罚,“三原然后乃行刑”,比孔子的“不二过”要宽容得多。他还命人在境内大路边建立“义舍”,教人们不要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以供过往之人食用。不过,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若过多,鬼辄病之”。此外,他还实行禁酒等利民措施。因此,深受境内各族人民的欢迎,使汉中成为下层民众心中的一方乐土,仅关西民众从子午谷投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在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势下,张鲁据险自治20多年,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践着农民阶级渴望的理想王国,这在我国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尝试。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是决不允许农民阶级有这幺一块乐土存在的。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镇压了黄巾余部之后,亲率20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线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从此张鲁政权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张鲁的降曹,道教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在民间从事活动。
西晋武帝泰始(265-274年)时,陈瑞在蜀中传播道教,“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青城山道教首范长生的支持下,率领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东北)起义。起义军大败西晋官军及地主武装,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47年,“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可谓又一块安乐太平之域,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政权媲美。
与此同时,随着张鲁家族及其大批教民被迫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道教也由巴蜀、汉中一带向北方及江南广大地域流传,并获得了很大发展。东晋时,道教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出现了许多着名的道教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
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泰的侄子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徵发“乐属”引起八郡骚动之机,率众起义。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战败,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斗争近10年。义熙七年(411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这是道教策动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加的民众有数十万,历时13年,纵横千里,给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鑒于此,继起的封建统治集团意识正一道对封建王朝的严重威胁,故而决定对其进行正统化改造,以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由南北朝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陶弘景建立的神仙道教。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公元34—156)本名张陵,字辅汉,得道后称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建武十年(34)正月十五日生于吴之天目山,他是汉文成留侯张良的第十世孙(旧本有称第八世,第九世孙者,皆为不谙宗谱学之误。《宗谱》尊张良为一世祖,张陵为张良位下第十世)。永平二年(59)拜江州(今重庆)令,因素好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遂弃官归隐于北邙山。永元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候,三诏不就,携弟子王长游淮至鄱阳,朔信江而上,至贵溪云锦山修道炼丹,三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以名”。
据考张道陵自“永元初”入龙虎山到“二次入蜀”,已年届九旬,约有30年左右的时间在龙虎山炼丹布道。曾先后访西仙源(旧志龙虎山属贵溪仙源乡)、壁鲁洞,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其中有一段时间“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他“二次入蜀”,初居阳平山,乃于汉安元年(142)创立“正一盟威之道”,立24治,定36靖庐,从此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作为道教的创始人,祖天师的最大贡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造作道书,作《老子想尔注》,从而创立了道教的宗教神学体系;二是诛伐巫教,以善道教人,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三是建立起庞大的宗教组织及以治、靖、庐为单位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第四代天师张盛,字元宗,系师张鲁第三子。汉末弃官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元史·释老志》云:“ 正一天师者,始自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携印、剑、经箓,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为居,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尔后历代天师世居于此“龙虎宗”之称谓实自张盛开始。道教符箓派成规模地传度授箓亦从张盛开始。
十五代天师张高,字士龙。中唐时受唐玄宗召见,命即京师置坛传箓。箓院之设,始自这一代天师。
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字宝坤,生活于宋朝初年。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至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奏立授箓院于汴京(今开封),宋真宗赐号“真静先生”。有宋一朝,历代天师皆赐号“先生”,实从张正随起。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号翛然子。其父张处仁曾任临川知县,因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端无子,故收继先为嗣。九岁嗣教,宋崇宁三年(1104)应诏赴阙,适逢澥州盐池水溢,民罹其害,徽宗命张继先治之,继先乃“书铁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盐课复常”(见娄近恒《龙虎山志》)。在回答徽宗询问时又奏曰“臣所役者关羽”,故有宋徽宗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之事,后各地关帝庙亦称关羽为“崇宁真君”,盖出于此。关于这一段记载,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但张继先究竟以何法治理好盐池水溢,史书未见明载。
次年(1105)五月,复应诏入朝,徽宗赐座,问道法同异。张继先说:“道本无为而无不为。道,体也;法,用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无立,二者强名,何异同之有?”其言谈深含道家辩证哲理。
同年七月,徽宗在天祥殿向张继先询问时政,张继先又一次婉劝徽宗:“陛下宏建皇极,无偏无党,以苍生为念,天下幸甚。”
张继先除常进言治国之道外,且以符法镇灾,以医道救民,徽宗对其亦很器重,自崇宁四年(1105)起,先后拨银迁建上清正一观并改名为上清正一宫,赐建天师符第于上清镇关门口,修建道观五座并赐金铸老子及天师像。是年,赠“虚靖先生”。对龙虎山天师道在全国的进一步弘扬,张继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宋徽宗迷恋方术,宠信林灵素。林灵素亦以书招张继先,张不与同流,并致书劝其自重:“飘笠无情,云烟奚取?金门红雾,漫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万象有杀有生,春花秋落;一气互消互息,夜露朝唏”。后林灵素果败。
张继先虽居深山,仍然深忧国事。一日与石白芳,王文卿同游,忽在翛然亭上题诗二句:“赤帝御龙行未伏,姮娥分月入深山”, 人皆不解其意。迨至“靖康之变”其言始验。
张继先著有《虚靖真君词》一卷,《全宋诗》收录了52首。他有《明真破妄章颂》传世,其中影响尤以《心说》、《大道歌》、《虚空歌》为著。张继先的心学理论,对陆九渊有很大的影响。(附图:张继先像)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宋钦宗与“太上皇”(徽宗),思张继先曾早有“赤马红羊之兆”(国家将有灾祸)的密奏,遣使亟召,张继先深知回天无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县东北,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天庆观时,作颂而化;时年36岁,而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
后200年,施耐庵作《水浒》,其中“神童天师”即以张继先为原型。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3)字子贤,曾祖第32代天师张守真,他又是摄天师伯瑀之孙。34代天师张庆先羽化后,嫡子成大年幼,可大父天麟摄教事,未几,成大早殁,遂以可大为庆先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可大年12岁,承35代天师之位。其时,鄱阳水灾,灾后瘟疫流行,江东提刑袁甫请可大治之,曾赋诗以赠。
端平年间(1234—1236),多次应召赴阙,曾赐锓经资,重刊先朝箓版,嘉熙三年(1239)赐号“观妙先生”,并敕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历代天师主管三山符箓,即从张可大始。
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264—1316)字国梁,号广微子,系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次子,30岁时其兄张与棣羽化承袭天师位,元朝元贞二年(1296)制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得自给牒度道士,免宫观差役。大德八年(1304)制授“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箓”,至大元年(1308)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给金印视一品。张与材在历代天师中是爵位最高,且制授“正一教主”的一代天师。
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1335—1377)字仲纪,号冲虚子,系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长子,四十一代天师张正常之堂弟。至正十九年(1359)袭教时,天下大乱,经箓散佚,他仍开演玄教,来学者云集。至正二十一年(1361)吴王朱元璋取江西,发御榜命有司访求招聘天师,张正常遣使者上呈笺陈“天运有归”之符,朱元璋以手书赐答,有“澄心是性,以凝道功”之勉语。洪武元年明太祖登基入贺,诰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洪武三年更天师号为“大真人‘,给银印掌天下道教事,五年(1372)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张正常在元末明初动乱之中,审时度势,弃元拥明,为正一天师道在整个明朝的久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字子璇,号无为子,别号耆山,明洪武十年(1377)袭教,十六年(1383)召赴阙,建玉箓大醮于紫金山。建文时(1399—1402)“坐不法,夺印诰”,至于犯了什么罪,史无明载。考明初的律法,对于贪、渎、淫、乱从来就是严刑竣法的,而建文帝对张宇初仅仅是“夺印诰”,无非是削权而巳,由此推断,极可能是“政治的牺牲品”。永乐元年(1403)成祖登基,复大真人封号,掌天下道教事。
张宇初对道教的贡献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贯彻道门一统的宗旨,着力饬治道教组织他作的《道门十规》至今仍是道教界必读的经典;其二是对道教理论方面的建树,他是继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之后对道教理论建树最多的一代天师。永乐四年命编修《道藏》,开明代《道藏》编修之先河,明《道藏》的编修历三朝至正统年间才完成,故称《正统道藏》。张宇初还著有《岘泉集》20卷,《龙虎山志》10卷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传世,人称“列仙之儒”。(附图:像)
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1840—1903)字炳祥,号清岩,系六十代天师张培源之子。清同治元年(1862)奉旨袭爵,诰授通议大夫,当时正值战乱,经书秘箓多有散佚,乃日与弟子参订编考,续录成帙,寒暑不懈。光绪十六年主修《留候天师世家宗谱》八卷,为研究正一天师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光绪三十年赠“光禄大夫”。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除了有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相传的对象,一定要以张氏宗亲为原则。
也就是说,承继张天师,特别强调血统,不是天师血统不传,多半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由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叔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传给次子张宗演。 但是,从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来没有将天师传给没有血缘的外姓来接任,更绝对没有让女人承袭的例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至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1954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196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后,出版了由陈樱宁先生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1949年前夕,张恩溥随国民党入台。后于1950年创立台湾省道教协会,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事处”,亲自向信众传授经箓。又设立“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多次组团访问东南亚国家,向海外的善男信女宣扬道教教义,影响颇广。年65岁羽化,至死眷恋龙虎山祖师玄坛,思乡之情尤其切切。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不承认任何自封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的天师。
争议:张源先(?~2008),张恩溥之堂侄。后总理台湾道教事务,但因张源先迄今并未在龙虎山举行过继位张天师的仪式,亦未曾以继位者的身份,赴鹤鸣山和青城山祭拜过祖天师和历代天师,因此,张源先的天师之称,并未得到大陆本土道教界的认同。张源先在近20年中,曾经以旅游者的身份来过大陆,也曾参访过一些道教宫观,但从未被大陆道教信徒视作“天师”。于民国97年10月17日(西元2008年1月17日)凌晨在南投家中羽化。张道祯与张美良均称其不过是代理掌教。
争议:张道祯,为32代天师张守真后裔(与62代天师张元旭同辈),起初与2008年5月11日,张道祯于台湾南投市体育场宣称承袭为六十五代天师。而后又称张源先为代理,2009年6月,宣布袭承为64代天师,并获台湾当局承认。
争议:张美良,自称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之子,张美良说,父亲过世时他十三岁,遗嘱指“在张美良袭位之前,天师府一切事务处理,应以大法师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祖传宝印和经典法物,暂交陈如平(张美良母亲陈月娟的亲友)保管”。没想到,张源先不承认该遗嘱效力,以族人会议之名继任六十四代天师。等他成年懂[1]张道祯则称,张美良为张恩溥续弦之妻与前夫所生。2008年10月张美良祯宣布承袭嗣汉道教第64代张天师。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张金涛:原姓鲁,为天师外孙,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正一道在元代也受到尊宠。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和银印,授权其主领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其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此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泰定二年(1325)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建议,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五十二代张应京,除第五十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清代、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元旭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的教义思想,主要以《老子想尔注》为中心。张道陵用宗教神学思想来重新解读《道德经》,这就是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的由来。张道陵认为:“道者,天下万物之本也。”其主要思想,就是把“道”人格化为“太上老君”,强调道教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真教,不容任何人冒犯,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使带有神学色彩的“道”成为主宰人世的至上尊神。此外,张道陵还将“道”解释为“一”,使“一”与“老子”等同。用“道”、“一”、“老子”三位一体的神学“道论”体系来完善原始道教思想。正一天师道早期教义思想,除《老子想尔注》以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正一盟威箓》、《天官章本》等重要经典。尤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最为重要,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发展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的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期间,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的“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陆修静制订并完善斋醮科仪。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清整道教,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2]这样,新天师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特别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录,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后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历史基础。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
没落的天师道
但是到了明晚期,随着喇嘛教的传入,道教的光芒逐渐减弱,其品阶也逐渐从正一品直降至正五品,后来,还是因为第57代天师张存义祈雨有功,才勉强提升为正三品,并恢复了觐见的资格。
但是从此,张天师家族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民国时期,第63代天师张恩溥更是只能流连于上海、无锡、苏州等地靠主持做法,出售符篆来贴补家用了。
生逢民国乱世,无可依靠的张恩溥颠沛流离随着蒋介石逃到台湾,但是不知为何,来台湾时,张恩溥并没有拿上传世印剑,所以,当他去世后,因为一直找不到印剑,所以第64任天师的地位一直得不到确定。尽管这样,即使后来又持续三任传人称自己为新一任天师,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到第63任时,天师的传承之路就就此中断了。
传承的结束不禁让人们想起早前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难道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么?
其实不然,张天师家族的没落不仅是天意,更是时代更替下的自我淘汰。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以及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注入,导致这些传统的符篆法教失去了他本身的可利用价值。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市场,因此,被社会淘汰是一种必然结果。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 来源:道谕轩
作者:道 谕轩
转载请注明:https://xinzt.ren/?p=93